• 人生就是博

  • 打造大文化产业的“长沙模式”

    2016年11月14日

      “突出长沙的文化影响力、服务能力、产业创新  、城市品质,建成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文化都会 。”为贯彻落实长沙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更好地服务干部成长 ,服务长沙转型创新发展。11月16日上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在长沙做了“长沙大讲堂——国家中心城市视角下的长沙现状与未来”专题讲座。

      城市评价指标全国排十五

      “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其现实地位从经济、创新、文化影响力三方面分析 。”李晓江介绍 ,经济影响力整体规模成长迅速,但经济网络地位不高,需要构建更加开放的发展格局 。2015年 ,经济总量8510亿 ,排名第13位 ,超过无锡;经济增速9.9% ,前20位城市排名第三,仅次于重庆、杭州;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从新一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评价指标的规模指标、功能指标两大类 、六项指标中看,长沙位居全国第十五位。

      在长沙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决策层首次提出长沙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基本现代化。要着力打造“三个中心”: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国家创新创意中心 、国家交通物流中心;打造四更长沙:能量更大,实力更强 ,城乡更美,民生更爽。

      优势与挑战并存

      “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有市民幸福感、特色文化、枢纽优势、产业创新基础、城市群腹地五大优势。”李晓江表示。

      长沙是市民眼中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2007年以来,长沙8次上榜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仅次于杭州,和成都一致。同时,长沙的枢纽效率优势明显,成为国家300公里高铁大通道的十字路口,京广和沪昆两条重要交通要道的节点。

      但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沙也面临五大挑战。”

      长株潭整体优势尚未完全发挥;文化内涵和特质空间有待挖掘,文化产业以外围层为主,层次不高。历史感知度弱:文夕大火将长沙地表文物付之一炬,历史遗迹深埋地下;全球性功能整体不强,创新驱动发展面临压力;城市开发模式有待优化,开发强度过高 、河东河西同质化;对生态价值认识不足 ,长沙绿地率31.2%低于全国35.7%,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处倒数第一。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佚名)

    人生就是博集团(www.sdluoxiang.com)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