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就是博

  • 港币兑换人民币

    2018年10月23日

    在素有 “非洲屋脊”之称的埃塞俄比亚境内,中国电力建设集团(简称“中国电建”)承建的阿达玛风电项目的风机正在平稳转动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两期136台风机、总装机20.4万千瓦的风电场,总发电量达23亿千瓦时,风机可利用率超98% 。

    自阿达玛风电项目全部投产的两年多来,无数的“第一”———中非在新能源领域的第一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撒哈拉以南最大、非洲第二大风电项目 ,埃塞俄比亚第一个投入运营的现代化风电场,我国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建设的第一个海外风电项目 ,我国承包商在非洲大陆执行的第一个风电项目……将其笼罩在了瞩目的光环之下,而该项目背后延伸的意义,却更值得细细研读与深思。

    因为在这里 ,我国风电首个全产业链一体化“走出去”的模式被探索 、尝试直至成功应用;也是从这里开始 ,非洲各国纷纷将这种利用中国技术和资金来发展新能源的模式演绎成了经典范本;而更重要的是它将中国绿色 、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理念,在非洲大地上进行了完美诠释 ,共同谱写了中非友谊华丽的篇章。

    全产业链“走出去”的经典范本

    回顾历史的长轴,时间定格在了2011年 。

    那一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根据 《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对非洲投资31.7亿美元,同比增长50.4% ,速度之快备受瞩目,我国企业“走出去”成绩显著;

    那一年 ,中国电建挂牌成立 ,国际业务优先发展的战略逐渐清晰 ,重点布局非洲市场的国际发展理念日趋成熟;

    那一年 ,数据显示,埃塞俄比亚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约210万千瓦,水电占比95%,用电人口仅约41%,是一个严重缺电的国家;

    一边是帮助埃塞俄比亚政府逐步建立和形成民族风电工业;同时 ,推动中国标准与技术“走出去”,有效带动中国风电制造优势产能的走出去 ,于是 ,以中国电建所属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和中地海外工程公司组成的联营体,于2011年6月,在埃塞俄比亚国内成功启动了阿达玛风电一期项目的建设。

    然而,启动的并不只是工程建设的本身,从采用中国贷款、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和中国设备 ,到规划设计、土建施工、设备供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我国风电首个全产业链一体化“走出去”项目的建设由此拉开序幕 。

    目前,阿达玛风电项目群累计带动了国内风电机组、塔筒和电气设备的出口超过3亿美元。一直以来,阿达玛风电项目备受非盟乃至世界的关注 。该项目不仅有利于增加埃塞俄比亚的能源供给 ,而且有利于优化该国的电源结构,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该项目在东非区域内也引发了产业示范带动作用 ,它是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实现绿色发展 、中非务实合作共赢的典范,代表了非洲绿色发展的愿望 ,受到了埃塞俄比亚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国际气候组织认为,阿达玛项目使得埃塞俄比亚率先带领东南非国家实现了新能源的突破 ,成为该国“增长和转型计划”的标志性工程。

    2012年3月29日 ,在埃塞俄比亚召开的东非电力体系联盟第16次领导委员会暨第五届部长会议期间 ,各国代表对埃塞俄比亚建设风电项目表示钦佩 ,对中国政府帮助非洲人民开发绿色、环保的新能源表示了崇高的敬意 ,对中国企业的建设速度和工作效率表示惊叹。

    2015年5月,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亲自启动了阿达玛风电二期项目的发电,他对该项目在缓解当地电力供应紧张中起到的作用给予高度赞赏 ,并表示中国政府和企业在促进埃塞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埃塞能力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年12月,在南非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着正在模拟运转的阿达玛二期风电项目模型,对身边的非洲各国政要介绍中国的清洁能源。

    从国际优先战略到全球发展战略,中国电建始终以带动中国电力行业及装备等相关产业走出去 、走下去、走进去为己任,在能源建设及互联互通等领域积极作为,推动中非产能合作,帮助非洲加快工业化进程。

    绿色非洲行的“中国名片”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部,是“一带一路”的延伸国 ,中非产能合作试点国家,也是非洲增长最快的非石油经济体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东非高原赋予了埃塞俄比亚丰富的风能资源。开发清洁能源 、实现绿色发展 ,是埃塞俄比亚的能源战略,绿色、可持续能源发展的理念正好与之契合。

    多年来 ,中国电建一直致力于为全球能源需求提供全产业链整体化解决方案。

    在阿达玛风电项目实施之前 ,中国电建发挥规划设计龙头作用,完成了中国援埃塞俄比亚风电规划,通过技术引领、培育优质项目,助力该项目成为中国政府软实力技术援助和中国电建“规划先行”的优良成果。

    在阿达玛项目风电建设过程中,中国电建在将国内先进的技术 、设备 、经验等诸多“中国元素”带入埃塞的同时,也以“中国电建精神” ,克服了征地、运输、工业基础配套能力低下等一系列困难,在埃塞同期甚至先行开工建设风电场的其他国家中脱颖而出,用“中国速度”创造了埃塞俄比亚基础建设项目按期完工的先例。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关键设备需从中国进口,包括风机、塔筒、叶片 、变压器等具有超长、超重、易碎特征的大件设备 ,运输成了该项目最大的难点。据项目经理、电建国际公司副总经理王宴涛介绍:“设备运输中间要纵穿两大洋 、横跨三个国家,海洋运输上万公里,陆路运输上千公里,对运输工具、道路条件、装卸设备等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尤其轻且长、碰撞后易损坏的叶片对公路转弯半径要求很高。为此 ,人生就是博专门对不同路线全线行走了数次,累计历时月余,驱车近万公里,在戈壁沙漠中顶着50摄氏度的高温考察,不放过任何一个转弯、桥梁、村镇,有针对性地对运输车辆提出要求,确保了叶片能够顺利通过 。”

    为了培养本国技术能力,促使高校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阿达玛风电项目业主单位先后聘请了亚的斯大学 、阿达玛科技大学+马克雷大学的教授团队作为该项目的监理方 。“业主和政府的出发点很好 ,但是由于监理不熟悉合同和新能源技术,施工环节变得举步维艰 。面对各种疑问,人生就是博积极与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沟通,耐心细致地讲解人生就是博的全套生产加工和控制体系,最终得到了对方的认可,并彻底信服了人生就是博的技术能力和水平 。”项目联营体总工程师、电建北京院郭书华告诉记者 。

    “最后一批17台风机 ,一次性通过240小时试运 ,这样的通过率,在国内也非常稀少,而且是在当时埃塞气候条件、电网和设备都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下 。”阿达玛风电二期项目总工程师、电建国际公司刘建泉回忆起那段昼夜值守的日子感慨地说 。

    在阿达玛风电项目建设中,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电建人拼搏、坚定的身影。他们在“非洲屋脊”留下了属于中国电建的绿色足迹 ,也传递着绿色非洲行的“中国名片” 。

    中埃塞友谊的深情诠释

    随着阿达玛风电场的建设,如今,阿达玛正以埃塞俄比亚现代化城市标杆的姿态,深情诠释着这几年来的发展。人口和经济总量快速上升,城市面貌大大改观,医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轻工业大规模兴起,小工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非洲有这样一句谚语 :“河有源泉水才深 。”中国和埃塞俄比亚都有着古老的文明,两国交往源远流长 。近年来,中国和埃塞关系发展迅速 ,已升级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各领域互利合作不断深化  ,埃塞俄比亚已成为中非产能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国家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

    如今,在埃塞俄比亚 ,一种最为实惠和长久的社会效益正在发挥显著效应 。

    在本地人员培养上,中国电建阿达玛风电项目大胆吸收 、培养和使用当地雇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沟通,大大提高了当地雇员的专业技能和对风电项目的认识水平,有效实现了本地化的管理 。据了解 ,在该项目中,先后约有2100名当地员工投入建设,他们有行政人员、翻译、司机、厨师 、技工和普通劳工等,项目结束后,他们有的留在了中国电建项目代表处,有的被业主雇用 ,还有一些与风机厂家签订了长期合同。此外 ,项目部还给很多有一技之长的员工提供推荐信 ,让他们可以继续在其他外资企业中发挥作用 。

    2011年,中国电建邀请埃塞俄比亚亚的斯大学的10名教师前往中国接受风电和太阳能的培训 ,考察中国的风电场和制造商,普及风电知识,体验中国文化;2012年,埃塞俄比亚水和能源部30位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受邀前往中国华北电力大学接受系统的风电知识培训;联营体项目部从2011年11月开始在现场义务培训埃塞电力公司10名运维人员,并且拟定计划培训埃塞23名电力工作人员 。

    在改善基础设施上,中国电建斥资400万美元在当地依法注册成立了“中非新能源工程公司”,引进一台400吨履带吊车和两台75吨汽车吊。该履带吊车的起重能力位列东非第一、非洲第三,成为风电场的核心装备,改变了埃塞大型装备落后的尴尬局面,大大提升了该国装备水平 ,大幅提高了其他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效率。

    阿达玛风电项目的风场主路原是乡间土路 ,雨水冲刷严重 ,勉强供人畜通行 ,为节约土地,风场运维路在原路上进行修建,道路经过拓宽、黑土换填和碎石铺设 ,现已能供各种客车、公交车等车辆通行。同时 ,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隔一定距离挖一处水塘,不仅解决了排水问题,也为当地村民的人畜饮水提供了方便。

    在抗灾抢险、捐资救助、互联互动等方方面面,中国电建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展现着央企“走出去”应有的姿态。

    最能体现阿达玛城市日新月异的是小朋友的世界 。2015年5月,在阿达玛二期风电场竣工仪式上,当地小学生将画着风机、电气化机车、工厂、学校的图画送给时任总理海里马里亚姆 ,稚嫩简朴的笔触,表达了埃塞俄比亚人民对未来的向往和对政府的感激。

    白色风机迎风转动,阿达玛风电项目在源源不断为埃塞当地输送电能的同时 ,也在作为中国“走出去”的经典案例和范本 ,在世界能源舞台的中央 ,被不断地解读和传承。而属于中国电建的经典,还在持续屡破新高 。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中国能源网)

    人生就是博集团(www.sdluoxiang.com)

  • XML地图